中國科技部規劃司4日下午在青海西寧對外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實施五年來,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通過深入考察和科學研究,在水資源與水安全、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系統、區域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有效支撐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當日,由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會在青海西寧舉行。
“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呈現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格局穩定且質量趨好、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提升的特點,同時也存在退化生態系統面積大、氣候暖濕化和人類活動帶來生態風險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表示,圍繞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優化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
“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物質和服務產品的總和,包括農產品等生態物質產品、水源涵養等調節服務產品、生態旅游等文化服務產品?;谏鷳B產品總值概念,從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生態系統最終產品、生態產品功能量等方面提出GEP核算思路,進一步構建GEP核算方法和數學模型,精確刻畫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對區域內、外社會經濟的貢獻。第二次青藏科考期間,我們利用上述研究方法,精準核算青海省GEP,為高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提供科學依據,將生態產品蘊含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青藏高原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資源,探索基于生態資源的綠色發展新模式。”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說。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青海師范大學教授、校長史培軍表示,“基于科考調查數據,我們構建了大氣氧含量與海拔、氣溫、植被、土壤、太陽輻射、水分條件等影響因素的貢獻率計算方法,認為海拔不是近地表大氣氧含量的唯一控制因素,貢獻率在50%以下,氣溫、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的貢獻率在50%以上。同時發現高原缺氧對短期旅居人體內分泌的影響,因此進一步構建了‘地理環境多因素-地表氧含量-慢性高原病發病’影響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