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gar8d"></acronym>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delect></track>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form id="gar8d"></form></delect></track>

  • 海東日報首頁

    二月二為何要舞龍

    2024-03-11 10:17:44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劉瑋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俗稱“龍抬頭”,在我國不同地區又叫“青龍節”“春龍節”“龍頭節”“興龍節”等。

    “龍抬頭”的說法與古代天文學有關。上古時期,人們為了觀測天象,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干個區域,稱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按方位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將各宮所屬的七宿連綴想象成一種動物,分別為: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東方七宿分別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農歷二月初,隨著土地解凍,陽氣自地底而出,雨水逐漸增多,冬眠的昆蟲、動物們日漸活躍,萬物生機盎然。當形似龍角的角宿星在黃昏時分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就如同巨龍蘇醒一樣。這便是人們所說的“龍抬頭”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是專司雨水的神。我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經濟為主,水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命脈。從氣候上來看,作為中華民族發源地的黃河流域屬于季風區,冬季嚴寒不宜耕種,夏季暴雨頻繁洪水成災,一年中水資源分配極度不均勻。于是祖先們在與自然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便把龍當作行云布雨的神靈,希望能借助龍的神性和威力戰勝自然,實現風調雨順的目的。1980年出土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的一只彩陶盤,盤底繪著一條口銜麥穗的蟠龍。由此可見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的人們就已經把龍當作掌管雨水、莊稼收成的神明。與此同時,人們也把江河湖川視為有生命的擬人化實體,從而創造出專管一方水旱豐歉的“龍王”,千百年來承受著人間的香火,寄托著人們對五谷豐登美好年景的向往。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這是古代典籍中最早關于龍能致雨的記載,意思是天大旱時,人們通過巫術塑造一條應龍,就能引來雨水?!痘茨献?middot;說林訓》中寫道:“旱則修土龍”,意思是在旱情嚴重時,人們以泥土沙石堆成土龍加以祭祀,龍便會興云作雨?!墩摵?middot;亂龍篇》中說:“夫土虎不能致風,土龍安能致雨。”說明在漢代造土龍祈雨的現象十分普遍?!墩f文解字》一書中不僅描述了龍的形體變化,而且記錄了龍的活動規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古人認為龍在每年秋分之后就沉潛到水中去了,想要讓龍降下雨水,就得設法引龍出水。于是歷朝歷代出現了各種引龍的習俗。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二月引龍”條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是北方流傳至今的撒灰引龍的習俗。清代彭兆蓀在其《小謨觴館詩文集》中寫道:“二月二日為龍抬頭日,自外汲水由大門引灑,謂之引龍。”這是用灑水的方式引龍的習俗。還有不少地方的人們在二月二這天早上,要拿長竹竿敲擊房梁,目的也是把“龍”喚醒。在河湟谷地,人們則是以舞龍的方式來喚醒龍,表達人們祈龍賜福、保佑好年景的強烈愿望。

    舞龍求雨的習俗最早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其中詳細記載了春、夏、秋、冬四季人們舞龍求雨的儀式。在歷史的長河中,舞龍求雨的活動逐漸由官方的祭祀禮儀變成了一種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極具文化性、民俗性、觀賞性和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形式變得豐富多彩,求雨的目的卻逐漸淡化了。時至今日,盡管不同地區的舞龍形式不同,風格迥異,但作為一種象征民族精神的傳統舞蹈,舞龍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所包含的天人和諧的文化內涵以及人們通過舞龍所要表達的樸素情感卻是一致的。

    河湟地區的人們,在二月二這一天,會高擎著制作精美的“黃龍”和“青龍”,在引龍者和舞龍頭者的指揮、帶領下,通過各種隊形和步法的變換,穿梭揮舞,上下翻飛,把龍的盤、翻、滾、游、穿、戲、咬、踏等多種動作表現出來。兩條“龍”在人們的舞動下,時而蜿蜒翻騰,時而聚攏盤臥,時而似騰云駕霧,時而似翻江倒海,把龍的威嚴雄姿、磅礴氣勢、沉雄豪壯、蒼茫高古還有龍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展現得淋漓盡致。令觀者無不心生敬畏,精神為之一振。

    二月二這一天,河湟地區的人們還有吃豬頭、吃大豆的食俗,也與龍有關。據說龍頭的形貌最早即脫胎于豬頭。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三星塔拉遺址的距今7000余年前的紅山文化玉龍,其龍頭就是野豬頭的樣子。河湟谷地的人們將前一年臘月里殺豬剩下的豬頭、豬耳、豬蹄等留到二月二,專為再過一回“二月二,龍抬頭,天上下雨地下流,家家戶戶吃龍頭”的嘴癮。

    河湟地區至今仍有“二月二,咬蟲兒”的習俗。人們所咬的“蟲”就是用炕灰燙熟的大豆。據說人們在前一年臘八的時候因為喝了臘八粥,迷住了心竅,于是就在過年時大肆揮霍,使勁兒花錢,等過完年,吃了二月二的大豆,心智又一下子開了,又重新開始經營一年的生活。其實,河南、山東、北京、江蘇、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均有二月二“炒豆”“驅蟲”的習俗,目的是用豆子爆裂的那一聲響,把沉睡的龍驚醒。至于河湟地區的人們用炕灰燙大豆的做法,八成與古時候人們撒灰引龍的習俗多少有點關系。在過去,二月二這天不允許婦女們動針線刀剪,說是怕刺傷龍的眼睛。因為正月里忌諱理發,所以男人們要在二月二這天理頭剃發,這叫作“剃龍頭”,預示著一個好的開始。

    總而言之,二月二的舞龍活動是先民們在與嚴酷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形成的歷史文化積淀,其核心就是屬于傳統農耕文化中的祈雨文化。舞龍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和歷史印記,凝結著幾千年來國人的心愿和理想,早已內化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所有華夏兒女的精神寄托。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无码av一区区播放|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日韩欧美国产偷亚洲清高|国产三级片精品视频

    <acronym id="gar8d"></acronym>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delect></track>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form id="gar8d"></form></delect></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