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gar8d"></acronym>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delect></track>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form id="gar8d"></form></delect></track>

  • 海東日報首頁

    聽!“好聲音”傳遍河湟大地

    2024-03-13 08:09:42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圖為化隆縣甘都鎮東一村一號文件宣講現場。

    “板凳會”上干群共話幸福美好未來;田間地頭宣傳小分隊將時代強音送到基層;“大喇叭”村村響,一號文件精神走進千家萬戶……

    為了讓黨的“好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連日來,海東市上下興起一號文件精神宣講的熱潮,全市各縣區積極開展立體式、多方位、全覆蓋的宣講活動,宣講員們走進田間地頭、村頭巷尾,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用最樸實的話語把一號文件的“好聲音”傳播到每個群眾的心中。

    三川大地“三農”聲音響亮

    □本報記者 郝志臻 通訊員 巖子

    “峽口村地處黃河谷地,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我們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資源稟賦,搶抓中央一號文件政策機遇,把資源稟賦變為發展優勢,傾力打造黃河岸畔的和美鄉村。”3月7日上午,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委書記毛學鴻在所聯點的中川鄉峽口村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峽口村黨員群眾提信心、鼓干勁。

    走進中川鄉金田村集中安置點張建青家的板房里,毛學鴻關切地詢問受災群眾溫暖過冬、春耕備播情況,并在拉家常中宣傳了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叮囑中川鄉黨政領導要堅持政策宣講和為民紓困“兩手抓”,既要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講進群眾的心里,更要千方百計把群眾春耕生產中的“急難愁盼”問題辦在實處。

    “聽說縣委書記來峽口村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今天早早趕來,聽聽中央一號文件里有啥好消息,縣上對災后重建和鄉村振興方面有啥好政策。”接近中午時分,中川鄉峽口村的黨員活動室里座無虛席,鄉親們有說有笑,盤算著今年的新期盼。

    “去年突發的積石山6.2級地震給大家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今天來峽口村,就是和大家聊聊家常,說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里與大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惠農富民政策,看看大家在生產生活上還有啥困難、啥期盼,同時也為大家鼓鼓勁、加加油。”毛學鴻用家常話打開宣講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話茬子。

    地處黃河北部岸畔的中川鄉峽口村共有8個社254戶938人,村民收入主要靠務工、種植和養殖為主。近年來,依托得天獨厚的黃河資源稟賦和國家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政策機遇,建成了禹王峽黃河旅游景區,打通了沿黃旅游公路,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獲評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級重點旅游村的稱號,進一步拓寬了峽口村的生態旅游致富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在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方面,中川鄉要依托已經建成的禹王峽景區、陸基冷水魚養殖、河西村牛羊肉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下大功夫,依托特色資源稟賦,做好‘土特產’文章……”在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產業發展政策時,毛學鴻為峽口村產業振興指路引航。

    “近年來,我們峽口村搶抓政策機遇,依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了冷水魚養殖、農家樂等特色產業,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峽口村黨支部書記馬占奎說,下一步,在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的同時,積極鼓勵發展特色種植業、農家樂、文旅產品等,穩定糧食生產,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我們要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川鄉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草灘村、金田村災后易地重建工作,必須確保在10月份全面完成建設,同時從解決環境臟亂差做起,在農村廁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重點發力。”“要抓住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用工空間大的時機,發揮一技之長,積極參與到家園重建當中,在掙到錢的同時把自己的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

    在一個多小時的宣講中,毛學鴻結合峽口村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談思路、出點子,在場村干部、黨員群眾用心聽、認真記,一聽一記中充滿了對新一年的新期盼。

    “今天的宣講很接地氣,也很符合峽口村的實際,為我們開了思路、指了方向,下一步,我們將在特色產業發展、災后重建、鄉村治理、移風易俗等方面下功夫,在黨的好政策下,同心共繪產業強、村莊美、村民富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峽口村黨支部書記馬占奎說。

    民和縣副縣長、中川鄉黨委書記付彥龍表示,今天既是一次政策宣講會,更是一次鼓勁加油會,既提振了信心,又增進了干勁,全鄉黨員干部將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和災后重建工作當中,用勤勞的雙手共建美好新家園。

    “政策宣講送來及時雨”

    □本報記者 周曉華 通訊員 化組 攝影報道

    初春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已經褪去了冬日的寒冷,田間地頭、村頭巷尾迎來了一派忙碌的景象。甘都鎮“一學兩抓三促”宣講團的成員們伴隨著春日的暖陽,將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中助農、利農、惠農的好政策送到千家萬戶、街頭巷尾。

    “糧食安全是中央一號文件的高頻詞,文件中也提出了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的要求……”“守好‘三農’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3月7日,記者走進甘都鎮西灘村,只見西灘村“第一書記”胡穎蘭聲情并茂地向村民們宣講一號文件帶來的好政策,大伙兒聽得入神,頻頻點頭,不時鼓掌。

    “聽說今天宣講的內容跟‘三農’有關,我手頭的活兒都沒來得及干完,第一時間跑來聽聽政策講了些啥。”西灘村村民手拿一份中央一號文件文字資料,邊聽宣講,邊細細看了起來。

    “一號文件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是鄉村振興的‘導航圖’,是實實在在為我們老百姓謀福祉的好政策。”在西灘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火朝天地討論著。

    為了讓宣講更有“煙火氣”、更“接地氣”,甘都鎮關巴村“第一書記”馬承明和駐村工作隊員抓住春耕關鍵時期,深入農戶家中,詳細了解群眾在春耕生產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怎么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路線圖’。”“鄉親們,今天我們來到這里,是給大家宣講一號文件的,今年又帶來了好政策,下面我給大家詳細講講,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提問。”馬承明和同伴與關巴村村民促膝交談,把滿滿的“干貨”分享給村民。

    一時間,甘都鎮的田間地頭上、農家小院、街道商鋪里,宣講團成員宣講一號文件精神的場面隨處可見。

    “政策宣講為我們送來了及時雨,讓我了解到黨中央對農民發展產業的大力支持,更加堅定了我們村產業發展的信心,相信在黨的好政策下,我們村的特色產業一定能做大做強。”甘都鎮東一村黨支部書記韓君說。

    自一號文件宣講活動開展以來,甘都鎮組織干部深入村莊農戶、田間地頭、農家炕頭,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撂荒地整治等各項重點工作,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確保“一學兩抓三促”活動見實見效,讓“好聲音”走進千家萬戶。

    甘都鎮還不斷創新宣講形式,通過“圍爐共話”謀發展的方式,與黨員代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等圍坐在一起,聊家常、談感想、提建議,共話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共商如何保護生態和民生改善,共議村集體經濟發展等,讓基層黨員、群眾主動參與到村里的發展規劃中來。

    村民們紛紛表示:“聽了一號文件宣講,備受鼓舞,相信在黨的好政策的指引下,日子將會過得紅紅火火。”

    “惠農宣講”暖心走田間

    □本報記者 祁樹江 通訊員 馬曉旭

    在巍峨的八寶山腳下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雄先藏族鄉,有著一群勤勞樸實的百姓,他們代代以耕種為主要收入。當聽到“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等國家的惠農政策后,他們不約而同放下了手里的農具聚了起來。

    “咱們馬書記來宣講了,還不快去聽聽都說啥。”家住附近的村民聽到消息,也趕了過來,三五圍坐有說有笑地聽著宣講。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我們鄉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你們最有發言權。所以我們要乘著一號文件的東風,探索一條適合我們雄先鄉、適合老百姓發展的道路,穿自己最合適最舒服的鞋,走最正確的路……”尋聲望去,雄先鄉黨委書記馬成正用藏語向百姓宣講著一號文件。

    連日來,他提著文件袋,走進田間地頭,趁著群眾勞作休息間隙,與群眾坐在一起,宣講黨的創新理論,解讀惠民政策。

    “書記,我今年準備擴大種植面積,除了種植春小麥,再種點啥能提高我現在收入???”村民多杰問道,馬書記便耐心解答,建議他種植一些馬鈴薯,易成活且收成好,并安排相關農技人員為他進行點對點指導,讓一號文件精神在不斷地實踐中落地見效。

    “時代變化真快啊,以前我們住土坯房、喝不上水、交通不便、上學難、就醫難,如今我們家家蓋起了新房屋,還通了自來水,村級衛生室配套齊全,出門就能坐上車,生活不比城里差。”宣講中,馬書記現場解答黨員群眾的各種疑惑。

    近年來,雄先鄉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業質量,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大對種植戶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并宣傳好糧食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切實保障春耕播種工作順利進行。

    “下一步,我將繼續帶領各村宣講隊到田間地頭、農家炕頭積極開展宣講,打破常規的宣講模式,以‘土味’‘民族語言’‘大白話’等形式將黨的惠民惠農政策送到群眾家門口。”雄先鄉黨委書記馬成說。

    好政策孕育新希望

    □本報記者 鄧成財 通訊員 馬守斌

    “鄉親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與往年相比,有許多新提法、新亮點,給我們指明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方向,還提出許多新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細細研究。”近日,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哇麻村黨員活動室內,“第一書記”孟永宏和駐村干部組成的宣講組正在用家鄉話宣講解讀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今年的一號文件共6個部分28條,下面我結合村內實際,從‘千萬工程’、非糧化整治、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八個方面,給大家逐一講解,有疑問大家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千萬工程’的全稱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是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聚焦美麗鄉村建設,親自謀劃、部署、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孟永宏用通俗易懂的家鄉話闡釋著。

    “孟書記,去年連續兩場暴雨,我們村的許多道路都沖壞了,坑坑洼洼,嚴重影響群眾出行和環境衛生整治,這個怎么辦?”保潔員蘇尕哥說。

    孟永宏表示,下一步,將以社為單位,整合保潔員、黨員、低保戶等力量,每兩月一次,集中開展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徹底清理村內垃圾,凈化美化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孟書記,去年我種了馬鈴薯、大豆、菜薹共8.7公頃,帶動周邊群眾600余人次,戶均增收4200余元。今年,我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計劃種植大豆、菜薹、苦菊等,帶動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德梅家庭農場負責人楊有德看著一號文件提出的“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計劃著農場未來的發展。

    隨后,村婦聯主任東生風說出了自己的心事:“一到雨季,我們哇麻村的自來水就比較渾濁,該怎么徹底解決?”

    “今年,將實施投資365萬元的人畜飲水管道改造提升工程,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h水利部門在哇麻村修建自來水凈化車間,徹底解決自來水渾濁、有泥沙等問題,讓群眾吃上干凈放心的自來水。”聽著孟永宏簡單有力的回答,東生風滿臉笑意。

    七社村民楊生祿說:“我們一家3口人享受低保補助,兒子享受著大學生‘雨露計劃’補助,要不是黨的好政策,真不知道該怎么供孩子上學。我們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大力發展養殖業,把日子過得更紅火哩。”

    不知不覺,一個多小進的宣講會在大家的討論聲中畫上了句號,各社的社長們圍著村“兩委”成員,商量如何拉運麥種事宜。孟永宏和宣講組一道又驅車入村,開始了入戶宣講。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无码av一区区播放|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日韩欧美国产偷亚洲清高|国产三级片精品视频

    <acronym id="gar8d"></acronym>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delect></track>
    <track id="gar8d"><delect id="gar8d"><form id="gar8d"></form></delect></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