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永蘭 韓世偉 攝影報道
“只要人在,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近日,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藏族鄉曹旦么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曹福林看著房屋被一磚一瓦地重新蓋了起來,群眾正在努力地恢復以前的正常生活,心里又多了一份向前沖的干勁。
三月伊始的百年藏莊,仍然能看到山上的白雪,塔加鄉各村群眾正在自己心愛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忙碌著,有合力整治人居環境的,有一同施工蓋新房的……
為加快推進受災村莊倒塌廢棄物、碎石、垃圾清理及村內公共基礎設施修復工作,支持受災嚴重的村莊恢復生產生活。今年年初,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騰訊基金會等多個愛心企業機構、愛心人士共同發起“重振家園—以工代賑”項目,幫助塔加鄉通過“以工代賑”提振信心,鼓起群眾“錢袋子”。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為每個村社援助資金10萬元,主要用于村民家園清理恢復的投工投勞補貼及必要的設備租賃費用,為每個參與清理恢復的村民發放補貼,組織各村村民行動起來,自救互助、清理家園、恢復生產,提高群眾重建家園的積極性。
在去年積石山6.2級地震中,曹旦么村村民強周家的房屋受損嚴重,強周一家在年前就計劃春節過后盡快重新修建房子?,F在正好村里實施以工代賑的項目,對于強周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他說:“政府真的是處處為大家著想,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現在趁著農閑,我找來了親戚、鄰居幫忙,我們通過互幫互助,用自己的雙手加緊修建,趁農忙前把房子修好,早日搬進新家。”
和強周一樣高興的還有同村的德吉措。“要修建房屋就需要錢,外出務工又得去別的地方,很不方便,但現在就能在家門口工作,一天能掙100多元,既不耽誤地里的農活,還能照顧家人。”談起家門口“上班”帶來的幸福感,德吉措拿著務工薪酬開心地說。
曹旦么村“第一書記”周拉說,這是塔加鄉通過“以工代賑”,依托“家門口”項目實施優勢,解決抗震救災暨災后重建勞動力就業問題,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F在走進各村安置點,秩序井然、干群和諧,并在“六有”“六到位”的基礎上,保證群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網絡,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鼓勵受災群眾積極參與“以工代賑”,通過參與村里的環境治理、文化活動等,提升群眾的責任感和獲得感,這不僅讓村容村貌再次得到了提升,也加快了重振家園的步伐。
“最近一段時間,各村受災群眾都陸續開工建設了,重建工作有序推進,預計10月底完成全部恢復重建工作。”周拉告訴記者,今后,塔加鄉將注重保護鄉村傳統風貌,提升房屋抗震防洪能力,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留住鄉風鄉韻鄉愁,并繼續謀劃一批利民、為民、益民的“以工代賑”項目,持續推動災后重建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實現群眾持續增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