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不論是為自給自足搭建口罩機的企業也好,還是看到其市場稀缺轉產口罩的企業也罷,客觀上都有助于緩解口罩緊缺形勢,平衡市場供需壓力。但由于大量企業上馬口罩產能,導致熔噴布一布難求,不僅不利于行業可持續發展,也無法為抗疫提供保障,值得注意。
從《一批口罩廠,停產了》文章可見,一些地方采取了對原材料臨時管制舉措。在疫情帶來市場需求井噴語境下,過度的管制,從供給側看或導致供給方式更加隱秘,從需求側看可能會導致更多需求只能選擇非正規渠道來滿足,進而導致供需雙方形成攻守同盟,最終出現口罩等防護物資的黑市和“價格雙軌”現象。
比如,就在近日,據新京報報道,“衛材之鄉”河南長垣市丁欒鎮,就出現了倒賣口罩的黑市,“廠家拿不到貨,只能找‘倒爺’,買被轉手一兩次的高價口罩”、“托關系拿貨漲價3倍”的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而這背后,就有對口罩生產管控過緊的影子。
因此,在口罩短缺情況下,各地應適度放松對相關生產的臨時性行政管制,尤其是價格管制,充分尊重市場,積極護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自主決定生產、投資。
而從長遠來看,對于大批企業轉戰口罩市場行為,有關部門在鼓勵的同時,也應加強引導。畢竟,伴隨著疫情結束,口罩市場需求勢必斷崖式回落。這意味著相關企業必將面臨產能過剩問題,及由此帶來的殘酷市場競爭。這不僅會拉低行業收益率,很可能導致大量轉產口罩的企業無以回本,一些專司口罩生產的中小企業也因此面臨生存問題。
因此,無論是從眼下抗疫需要,還是立足于長遠,政府應做好公共服務,讓市場更有效地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需增加市場信息透明度,加速護航市場價格出清,以緩解蛛網效應衍生而出的次生災害。